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6月2日下午,中央路小学四年级组语文老师齐聚会议室,开展支持儿童自组织学习实现的工具(预学单)的研究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结合玄武区开展的预学单设计系列研究活动,在观看微课,课例研讨,优化设计等环节中,四年级组老师们展开了头脑风暴,受益颇多。
首先,老师们认真观看了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预学单设计微课,了解到由兄弟学校精心打造的中年段预学单,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核心价值进行设计的。预学单分为“学有所得”“学有所问”“学有所研”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是引导学生进行自组织学习非常有益的工具。从一份份精彩的预学单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老师们的妙想,也为预学单中凝聚的智慧深深折服。
接着,四年级组就开展预学单的过程进行了心路历程的分享。四年级组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预学单的开发与研究,在一遍遍地实践与修改中,对预学单的作用性更加明确。对比最初稿和最终稿,我们发现,预学单不仅仅是一份作业单,它应该成为学生通往自组织学习的平台、扶手。从一开始只关注题目的新颖,到课堂实践后立足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这离不开教师们实实在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突破,最终形成真正立足于学生的预学单。还原学生思维路径、想象留白、批注迁移,这一系列的支架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聚合而周密,真正聚焦到单元语文的核心要素。从“教学”到“教会学”是教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的支架,在预学单的有效引领下,对于课文人物的理解就不单单停留在浅显的文字表面,而是真正体会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产生感动和崇敬之情。
最后,就四年级组形成的预学单的使用,我们也给予了大家一些愚见:
1.让学生有兴趣。预学单绝不只是一份作业,它将学习任务具体化、视觉化,是学习的支架,也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预学情况,进而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预”有所获,学有兴趣。
2.让思维有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定难度又不是太难的任务,学生最喜欢。那么,在设计预学单时我们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一定挑战的学习任务,这样高品质的学习才更有可能发生。
3.让教学更适性。预学单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更利于教师通过分合交替的活动化教学实现对学生地适性关照,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能够贯穿始终的持续观察、评价与调整的有效工具,所以建议老师注意搜集预学单的相关学情资料,对老师后期开展教学研究大有裨益。
“预学单”让课堂悄悄发生改变,“让学” “理学” “导学” “展学”……相信伴随着各种教学实践的探索,预学单将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