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 发布时间:2015-10-13 19:59
  • 发布人:
  • 作者:张国玉
  • 浏览量:66169

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在一次讲座上,郑毓信教授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就买来存在家里。因为书名不是很吸引人,读它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一本书好不好,要看读它的人。只要读书的人可以在书中某处找到哪怕一点点的共鸣,或是启迪,这场阅读都不算白费。相对于标题的枯燥,这本《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内容还是很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

但是很讽刺的却是,这本书的研究最初的动因,是探讨与一些亚洲国家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数学成绩不令人满意的可能的原因。也就是说,这是立足于美国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通过中美两国之间的比较,中国小学老师的优点大放异彩。很多阅读的中国老师或是学者满怀激动的表示中国的数学教育并非全无是处,中国的某些长处往往自己都不认识;美国老师的笨,中国老师的聪明;…….。为什么只有别人关注了,认可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认可自己?这是不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呢?如果一个人不自信,并无大碍,因为总还有自信的人与之均衡。但是一个文明或是一个文化不自信,那就值得担忧了。扯得有点远,回到正题。

序中提到“我们在研究选题上,研究方法上,表达方式上,都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笔者根据四个专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设计了四个题目和一些相关的简单的问题。题1:52-25;题2:123乘645的错误竖式;题3:分数除法1除以;题4:长方形周长域面积的关系让中美的教师解决和讲述。乍看是普通的的小学数学知识,但是却在分析教师的解题过程,阐述过程中揭示了教学内容背后深奥的数学概念背景。 这种结合实例展开的研究,既生动形象,又贴近教师工作,在解决疑惑和争议的同时升华了研究的内容。这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研究之路,作为教师,如果可以做一些这样既能提升自身水平,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我相信研究的主动性毫无疑问是最高的。只要愿意深挖,任何小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题1:52-25。 在教学退位减的时候,我也遇到学生说“借1”,而教参上说的是“退1”。我并没有强制学生必须统一说“退1”,只是用自己的讲解时候的一次一次的表达在强化“退1”。当时我的思考很模糊,首先我小学时候老师教的是“借1”,而孩子们现在是受家长的影响,但是我也思考过,“借”这个词不合理,因为,借是需要还的,我选择忽略自己的疑问。还有,当学生采用很多种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时,我并没有很好的处理,也没有对孩子表示认同,虽然当时是心虚和愧疚的。而这些疑问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得到了解决。 作者完全再现了我当时的所有想法和困惑,一字不落的记录了被调研老师的讲解,并通过其精准专业的描述解决了把这些问题都剖析的异常清楚,还把数学本质上的概念分析的透彻清楚。

当学生给出不同算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强调教材推荐的方法的重要性。作者说,算法有很多,而标准算法为什么要被强调,是因为它是一种适合于所有状况下的解法,而其他算法的优点在于,对于部分特殊情况下而言,它们更简便。

被调研的中国教师,在书中的表现是值得钦佩的,他们遇到我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处理方法,是积极而充满热情的,他们善于处理任何一个教学中的小插曲,能接纳孩子发散的思维成果,并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成长,这些都是之前我不曾了解,也不曾敢于尝试的。

最后抄录了几个好句子:

他说学习的概念越基础或越基本,几乎由定义组成构成,它应用于新问题的广度就越大。

数学知识是同时建立在约定和逻辑之上的。然而,对那些对数学过程缺乏概念性理解的人来说,约定为他们提供了保护。

在数学学习中没有必要理解过程背后的数学思想------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但是武断的命令就行。(对错误的观点戏谑的调侃)

有限的学科知识限制了教师促进学生概念学习的能力。即使是强烈的“以理解为目标的数学教学”信念,也不能弥补或均衡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不足。

更多的实例,基于日常的经验,而不是基于对数学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