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玄武区“思维可视化”课堂研讨活动在中央路小学举行

  • 发布时间:2016-03-31 09:22
  • 发布人:
  • 作者:张敏
  • 浏览量:3122

329下午,南京市玄武区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课堂研讨活动,在中央路小学五楼报告厅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玄武区五、六年级的全体语文老师,玄武区区教师发展中心丁青校长、小学语文教研员黄雅芸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教授也莅临指导。
 “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全新理念和教学模式。大家观摩了南京市成贤街小学余浩淼老师和中央路小学钱丽老师的作文课《我喜欢或崇拜的人》。同一堂作文课,依托思维可视化理念,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余老师从身边的人入手,让学生发散思维,思索有哪些可以写入文章中的人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人物想起,有老师、父母、同学等,在紧扣崇拜发散思维,学生想到人物的品质,再将人物和品质结合,学生以老师为例,写出了老师的品质,余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学生交流内容和写法。体会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老师则开门见山,由自己入手,从面容、气质、体态、穿戴的思维发散来描写老师的样貌,学生的小练笔精彩纷呈,用丰富地语言将自己熟悉的老师刻画出来,再追问在学生心目中自己是怎样的老师?通过画思维图回忆什么事情感受到老师的认真负责。在让学生选择一个视角,写出真情。交流习作片断是时再加入细节的语言训练。
两位老师的课堂不同设计,却都是思维清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将写人写事有效地融合起来。
最后刘濯源教授的做了主题讲座,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作文源于生活,但并不只是生活的简单罗列;作文离不开生活,但生活不完全等于作文。他还说,学生的作文的确是练习出来的,但是不能海量,海量的训练只会过早的固化学生的写作风格,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刘教师借助思维可视化的策略,与在座的老师们分析了作文“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一幅看似简单的思维导图,囊括众多的有关习作教学的内容,将作文结构立体地呈现在老师们面前。对于小学生作文教学,刘教授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聚焦表达,应指导学生习作立足写对,关注作文中的字、词、句;追求写美,充分调动感官,加以合理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让作文有声有色。一幅幅清晰扼要的学科思维导图,将结构庞大、系统复杂的习作教学直观地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策略确实为小学生作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