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金秋十月,刚刚过完全国70年大庆,放假的心情还未完全平复。中央路小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的第二场校本教研活动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本次活动于2019年10月17日在张利洁副校长和张群主任的细致妥善的安排下如期举行。本次研修的是三年级主场,中央路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参加。
一、课例展示。
首先由许婧老师和三(5)班同学带来了一节展示课《一一间隔》。这节课老师先进行了前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调整。利用学生前测的作业,用四个任务,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数一数、圈一圈,这些可操作的方法明确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知道两种物体的数量可能会相差“1”、也可能相等的两种情况。并且找到了更简单的判断方法。整节课层层递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研究,学习气氛浓郁。
汤炜老师代表三年级组对许婧老师的课进行了认真和细致的反思:1,对学生进行前测,通过前测对教材重新安排,再次整编。2,用四个任务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锦囊的设置,这是对能力弱的学生学习进行了帮扶。3,整节课学生两人交流,四人合作,学生合作的意识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明显。
陈永文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许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苹果比梨多1”、“梨比苹果少1”、“苹果和梨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真正参与进去,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是一个有效的课堂。
杨飞老师认为,许老师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架构出发,设计符合孩子胃口的一节课。整堂课是在有意思的活动中探究有意义的规律,观课后又让人意味深长。从看一看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一一间隔的规律,到画一画创作规律,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着通过数一数、圈一圈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深入探究规律,层层推进,不慌不忙,知识的探究层次感较强。练习题的发散设计,学生呈现出多种思路,思维多维度的训练落到实处。
张群主任说道,整节课设计很好,从翻扑克牌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再通过课前学测设计了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源于教材,却是从本班孩子实际出发,真真体现了学生自学习。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堂节奏把握很好,从课堂展现可以看出:平时对学生的小组活动以及孩子听、说的训练是坚持的。教师的课堂把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孩子课堂的生成,老师把握还不够灵敏,希望许老师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加磨炼。
陆俊宏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从熟悉的图案中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展示学生用三角形和圆画的间隔排列作品,让学生大胆说,自信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层层深入,让学生探究排列的图形数量规律,最后一串项,开放图形到封闭图形探究,是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一个小小的建议:在复习巩固环节,老师可以问学生“( )和( )一一间隔”,尽量不要说题意。
接着,二年级组的谢辉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例读数学教学中教师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对接》一文(具体见幻灯片)
张利洁副校长对本次研修进行了点评:1、前测式学习,让孩子们课前用自组织的方式初步感知并思考曾经遇到过的一些间隔现象,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为课堂设计提供了更多素材、更多的发展空间;2、任务单式学习,让学习任务模块化,同学们用自组织的方式合作研讨,层层递进分别突破不同的难点,使得整节课显得清爽、有效;3、自主式评价,孩子们用语言、动作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补充....”、“我认为.....”、赞同时的掌声等,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建议:1、既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要关注教师自身倾听能力的提升,要能快速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补充和提升2、要让“自组织学习”渗透在课前的测查、课中的研讨以及课后的反思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