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激起思维的火花,语文让孩子更聪明
摘要: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教育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点对点的知识传授。而小学语文教育长久以来对夯实基础性的知识做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从课堂实践出发,以具体课例为依据,为研究课堂提问提供一些思路,让语文课堂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让孩子更聪明。
关键词:思维 智慧 提问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是著名教育家斯第多德的教育格言。在斯第多德先生看来,发展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他说:“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真理,而且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我们教师就是要利用课堂为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开启智慧,变得更聪明。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司空见惯的课堂提问就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很讲究提问的艺术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内容,抓住突破口,把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
一、质疑是讲读课文的前奏
“多想出智慧。”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前苏联契科夫提倡的“教育与发展”学说,美国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正体现了“疑”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学生发现了问题,刨根问底的天性使学生有了想学的冲动,而越学越会发现问题,越问也就越要深入学,久而久之,学生对学语文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行为也大为主动。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回答问题彰显智慧的火花。
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预习开始。有质疑就要有课堂上的反馈交流。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预习质疑的时间无疑好比砍柴前的磨刀,是精读文本的前奏,是老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理清课堂思路的途径,是学生理顺自己的预习成果,明确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的指南针。反观学生质疑现状最突出的特点是问不清楚,兜来绕去,不知道想要问什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所得、所疑。
以苏教版第七册第六课《天安门广场》交流预习质疑环节为例: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共同的问题,或大家都不解的问题,组长提炼问题的关键字词板书。
生:小组活动。
一个小组的活动:
生:汉白玉华表是什么?
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课前我查了资料(该生图文并茂想小组成员介绍)
生:“矗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上的解释是这样高耸直立
生:我来补充,“矗立”一般形容高大的建筑物,本课中用来形容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生:我想问问“沸腾”这个词,这个词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比喻情绪激昂或兴旺发达。为什么课文说“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生:板书“沸腾”,作为小组问题。
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提问的思路。让听者和问者明确,问什么?而生生交流,互学同时也让学生领悟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句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感知教材时,对课文的字词等提出疑问,这还大部分停留在表层质疑。因此在课堂实践时,还可以适时鼓励孩子进行追问。
仍以苏教版第七册第六课《天安门广场》,交流预习质疑环节为例:
生: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生:结合第四小节,我认为是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是因为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生:追问,那为什么第五小节要写一段升旗的情景?可以直接写第六小节,人们来到天安门广场欢庆节日的场面。
生:追问,全国各族人民向往天安门还有别的原因吗?
追问,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它是一种思辨,思维的纵深发展。追问的学生已经经历了深层的思考,是对文章构思布局,情感意旨,写作方法的里层质疑。此时学生对文字的思考不再浮于表面,单线式的理解意思,而是上下结合,前后融会贯通地来品读语言文字,提出的是真正的疑,是能够引发共鸣,激起课堂讨论火花的问。
古人说:“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问,才有究,如果此疑是来自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产生于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学得主动、增添智慧。
二、设计核心问题,提升思维质量。
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学习课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不管是理解课文的内容,还是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也不管是给课文划分层次段落,还是给课文概括中心,都离不开思维的活动。我们要做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心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多向性。
一篇课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常是老师们比较注意挖掘的。但是仅仅一问一答的课堂显然满足不了当下孩子的学习需要。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老课文,经历了几次教材改革仍被保留下来了,课堂上再用老法子提问,要么孩子们积极踊跃,即使老师不问,孩子也能口若悬河,成了一个经验成果交流会,没有提升;要么孩子听觉疲劳,百无聊赖,无精打采。
每一篇课文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无论老师教了多少年,曾领着多少批孩子学了多少遍,课前都要基于孩子的已知、未知,从发展孩子思维出发,精心设计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苏教版第6册《海底世界》是一篇传统教材了,文章脉络清晰,生动有趣,学生喜欢,老师更喜欢,多年来以此为题上公开课的不胜枚举。分析学情,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去游玩过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公园不在少数,更别说学生早已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的缤纷的海底世界了。仅仅是读读课文,看看图片,听听小动物的叫声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学生的已知,整合提问,抓住核心问题,依托文字发展学生思维,做以下几点尝试:
1、 从课题导入,在“深”字上做文章
师:蓝色的海洋一望无际,(出示图片)海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节新课,去海底看看。齐读课题
(出示第一句) 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
师:图文并茂讲解:10000米以下的地方就是深海,海底的最深处有11000多米,可以淹没世界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相当于20几个紫金山的高度。那这样的海底深处是什么样的呢?谁再来读好这个问句。
生:学生读问句,并在“大海深处”这几个字上做了强调。
师:全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海底指的是海底的深处!
这样的解读,补白,无疑把大海深处讲透彻了,把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调动、激发,并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更为后文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抓手。
2、理解“景色奇异”,在“异”字上咬文嚼字
师:我们先来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奇”我们都懂,组个词说说。
生:奇怪
师:因怪而起
生:奇特
师:奇在特别,没有见过
生:惊奇、奇特、神奇
师:奇在一种具体的感受。
师:“异”呢?
生:“异”的意思就是不同。
师:是的,海底的奇就是因为它的不同,哪里不同呢?我们现在来读课文。
这样精准的聚焦到词义,字义,教师的引导小结,有效地点拨了学生,帮助学习找到可思考的突破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在不同。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不同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海底动物因为身体构造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活动也各有特点……因不同而奇,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反馈,这样一篇课文让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生动有趣,更是对大自然造物神奇的叹为观止。与学生课前读读课文,参观公园,看看录像这些表面的皮毛相比较而言,课堂上实现的是学生思考的深度,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思考的广度。
3、 巧用学习单,思维有指向,思考有方法
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支持与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一堂语文课如果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上,学生很少“动脑、动口、动手”,是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读书思考、语言训练的自由。同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小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张学习单,逐步呈现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明确交流目标,实现有组织,有目标,有方法的小组合作学习;
1、 自读,标句子。
2、 圈出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想想他们的活动特点,哪儿让你感受到奇异?
3、 在小组里按号交流感受。(先有感情地读读你感受深的句子,再说说。)
仍以《海底世界》的教学为例,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体会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教师呈现了以下小组学习单:
第一、第二条是以自读自悟为主的个人学习要求,“标句子”,“圈画”“从活动特点感受奇异”这些都是可操作的,学习方法的点拨,引导。在充分的自读自悟后,小组按号交流,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感而发,进行有准备的互动交流。“先有感情地读读你感受深的句子,再说说。”这一补充说明是对小组交流方法的指导,确保小组交流的有序开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单指导下,思考有方向,操作有方法,交流有话题,思维有深度,有广度,有密度。
四、恰当补白,安静留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最动人的画面就是孩子们凝神思考的情景。教师往往最怕课堂的沉默,殊不知有时表面上的沉默却暗涌着学生思维的暗潮。而老师在此时的恰当补白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以苏教版三下《每逢佳节倍思亲》总结升华诗情教学环节为例:
师:别人的团聚让王维更加地难过,热闹的佳节更显出王维的孤单。他多么渴望回去和兄弟们团聚啊,但是又是什么让他不能离开呢?
生:静默思考,课堂鸦雀无声。
师补白:王维能写一手好诗,人称诗佛,现存他的诗作有400多首。王维擅长书画,苏轼曾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还有音乐天赋,一次他看到一幅奏乐图竟然能说出画中之人所弹的音调。这样的多才多艺不仅因为他聪明过人,还和他勤奋好学密不可分。王维十五岁时便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京城求学应试,二十一岁时考中了进士,随后他在京城长安为官,官至宰相,希望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大事业。
师:现在你明白王维如何思乡又不能归乡,宁愿一人在长安忍受孤独?
生:王维是为了求学,才不归乡。
生;王维是为了干出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才留在长安,不归乡。
生:王维是为了不让家人失望,要学有所成。
师小结;是的,想到家人的希望,想到自己的梦想,想到翻山越岭而来的艰辛;想到独自一人生活在长安的孤独,思绪万千啊,王维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于是提笔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要以这首诗来排解他的孤独,鞭策激励自己。
生:再次吟颂古诗。
师:到了今天这句诗也常常被人们引用表达游子的心声:边防战士守卫边疆,南极考察队员,在外读书的学子,城市的建设者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那是什么让他们思亲又不能归乡呢?你能帮他们和家乡的亲人说说他们的心里话吗?
生:思考练笔。
实施这一段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静默思考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但是随着老师画龙点睛般的补白,古今迁移式的拓展,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令学生豁然开朗。在学生未知处补白,在学生朦胧处点拨,让学生实现了古今的穿越,与诗人对话,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更对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事,多了一份深入的思考。思维的碰撞激起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魅力,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维、语言、文字三项一致训练,使之相辅相承。”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让语言文字真正的打动童心,开启智慧,语文也能让孩子们越学越聪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