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小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所以本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目标、方法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班 问题情境
1、研究背景
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素质结构中认知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真、善、美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他们的实践表明: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情境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良好的教学情境,强化数学的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学习的能力、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让小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清晰的明白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更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基于此,我将谈一谈小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原则,提出相应的方法 。
2、文献综述
2.1关于小班的界定
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按当代发达教育小班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一般认为班级学生额数以20~30人左右为宜。
2.2关于情境创设的界定
所谓问题情境创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3.1小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之间也就存在着差异,比如说学生之中存在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我们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在掌握与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有所发现。虽然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小班的人数比较少,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个学生,这样对学生就能有更多的了解,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就能更好的根据的学生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中心、难点设疑。例如在“平行和相交”这一节课的开头设计(1)老师国庆节期间给天安门拍了一些照片想看吗?(2)我放大了一张贴在家里的墙上,你觉得老师贴的怎么样?(电脑出示放歪了的照片。)(3)用数学的语言怎样解释这种情况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行和相交的需要,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
3.2小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能起到引导和启发性
小班的优势,老师就能更好的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创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从而使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例如,在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开头设计了一个有规律排列的彩色小旗,让学生随便提问,学生无论说第几面小旗,我都能很快的并准确的说出小旗的颜色,学生因此非常惊讶,然后告诉学生只要今天这节课认真学习,你就会和老师一样的厉害,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的厉害,学生很开心的大声回答想。这样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索状态,接下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及老师耐心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探索到其中的奥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3小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探究性和挑战性
小班的优势,使得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所提问题的“度”。使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至于太简单,而且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适当的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去探究和挑战。
3.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体验性和应用性
小班人数较少的优势,使得教师为学生准备材料更容易一些,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从而更多的提供学生体验的机会。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购物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来体验,学生所产生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做到学习至用。
4、小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且数学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情境创设就是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4.1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我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从学生生活当中的喜闻乐见的事情切入,创设生动、有探索性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估算"时,我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星期天,小明一家人到商场去购物,请同学们跟随小明一起到商场购物,并帮助小明估算一下他所买的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同学们抢着帮小明购物和帮小明估算商品的价钱,遇到问题能主动地和同桌交流,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枯燥的数学计算。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
4.2来自数学实验和体验的问题情境创设
2011年课程标准修改的重点之一由原来的“双基”变成了“四基”,这“四基”就是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很好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我在新课前让学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折一折的过程中寻求结果,从而获得新知识。再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产生不同意见,这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4.3来自数学游戏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情境创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在游戏中,这是学生会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我在听课时,有一节课是《用字母表示》,教师让学生轮流作一个小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由此类推,让学生轮流进行下去,数字越来越大,学生快速表达就会越来越困难,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急需找到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一种规律?这时再恰如其分地引出用字母表示上述规律,自然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学的也有兴趣,而且学得也很扎实。
4.4来自故事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五以内的减法时,我编了一个三只小猴吃桃的故事,在讲述故事中穿插数学问题,我发现学生很感兴趣,问题好像变简单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因此后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就多次用到故事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发现每次效果都比较很好。
总而言之,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会使孩子更乐意主动求学。小班化教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整体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由于小班的优势,使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等,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就能更好的把握好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目标和方法,更能切实把握好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注意情境创设的差异性与层次性,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使课堂有更好的气氛,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华志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动学生探究. 出自数学通报.2007-03-06
[2]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前沿.发表时间:200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