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让数学课堂涌起生命灵动

  • 发布时间:2015-09-17 15:22
  • 发布人: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16928

让数学课堂涌起生命灵动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该改革的核心理念,而那些丰富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在书本与心灵之间筑起桥梁,促进孩子自主探索,真正达到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境界,更利于养成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模式。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强调“经历”。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促进每个生命成长的需要。

《数学》这门学科,只有以孩子们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才能让教学“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就能使课堂涌起生命的灵动。灵动的课堂教学是新时代的呼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启发、补充,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1、      学生主动开启灵动课堂。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在活动中观察、认知、感悟,才能让学生主动并使思维活跃。利用促动孩子心灵的生活化情境,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大思维拓展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要坚定一个信念,课堂——是学生主体性活动的一个平台。努力使自己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在活动中自觉活动、体验感恬,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以,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灵动课堂的音符。

1.      生活之源——让孩子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学生感觉真实,感觉亲切,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与老师、同学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小商店》时,我就利用“学校组织爱心义卖活动”为教学背景,这是孩子们亲身参与且非常感兴趣的学校大型活动。我这个活动在课堂中重现,由于这种情境是基于每个学生的亲身体验,孩子们兴味盎然。活动中发现,学生在“买卖活动”中充分体验了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也懂得了与他人合作,体验交易过程。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把书本知识融进生活情境中教学,使学生较为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也因孩子们的全员主动参与而灵动精彩。

2、放手探索——让孩子都行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灵动,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去领略探索之路沿途的美丽风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善于放手、适时让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都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动天地,教师要勇于放手、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教师要将情感、技能、知识的教育融合在精心组织的知识竞赛、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各种课堂活动中,除了要让每个学生都要有自主参与的欲求,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都有自己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这样,每个学生才会主动起来,真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先将准备好的(袋装)图形按组分发下去,问:“你们伸手摸一摸,说说里面装的是什么?”让后将图形倒出,再问:“你们估计出各种图形各有说少个吗?看谁估计的最准。”这是学生兴致很高,我适时提出:“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知道各种图形的个数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给他们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3、亲身体验——让孩子都心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例如,在学完体积的知识后,遇到“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一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我让他们每人准备橡皮泥,先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让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学生特别感兴趣,而且影响深刻不再混淆,且能清晰地把握,逻辑去进行思考。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只有使数学课堂要成为学生真切感悟的载体,学生才会真正“心动”,由“心动”到行动,课堂才有真正的灵动。

二、教学开放,促进灵动课堂。

开放式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围绕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切人口,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力。在开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开放思想,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可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内容要开放。

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首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教科书的内容堪称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并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用数学思维去审视,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其次需要教师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角色仅仅是“导演”或“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维,并让他们在主动参、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情绪上所感染,行为上有所习得。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 ,要求学生在量出它的长、宽、高,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操作以及相互讨论研究后发现火柴盒的表面积:①外壳四面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②4个a面加3个b面在加2个c面的面积之和等。研究内容的开放,使学生在多种不同形态的数学问题信息面前思维进行加工处理,在主动比较中既解决了表面积问题,又解决了通风管问题,还解决了无盖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式教学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做到各种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数学正需要这样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更具生命力,才更受学生们的喜欢。

2、教学空间要开放。

数学学习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成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开展研究。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协助下,去观察、找资料,比较、分析、讨沦,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成为整个学习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成为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的—个平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真知,促进自我发展,完成自我塑造。我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把学生带到了学校操场,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站在一个位置,分别说出自己东面,南面,西面,北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小组其他同学给以判断。除了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外,我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校东南西北分别是什么建筑设施(因为学生都很喜欢绘画),这样学生对方向问题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兴趣就浓厚了。

3、教学时间要开放。

数学的学习不但要在课本之外,更要在课堂之外,课后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获得的认识要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加深。只有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 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内容走进学生,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如:拓宽空间视野,把学习的视野从就课论课到课前课后,通过课前的积累集中,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更新,把课的全过程沟通起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等渠道,拓宽渠道的视野,吸收时代特有的信息使课堂教学内容远远超出原有的教学内容。

3、      多元化评价,生成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和评价,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等,都离不开课堂语言,更离不开教师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知识的接受和学习的效果。评价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育的瞬间机遇,通过有感情的,巧妙的,多元化的有效评价,提高课堂实效,课堂就会闪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生成灵动的课堂。

1、      评价要有“爱”。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爱。”因此,要保证激励性评价语言中确实含有对学生的爱。《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权威的,教师说好就是好,教师说不好就是不好。因此,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会在他们心中引起波澜,短则影响一节课的情绪,长则可能影响一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核心在于激励情感,唤起学生的自信。我在数学课堂上,努力做到评价动情。首先以“夸张的表扬”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只要有亮点,一定要高度的表扬激励,这给孩子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无穷的推动力。其次以“一个都不能少”为标准,只要孩子参与了就能得到鼓励。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数学,他们的学习素养也不断上新台阶,实现着“螺旋式发展”。

2、      评价要多“变”。

多姿多彩的评价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收到教育和激励,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当学生发言显得十分紧张时,我会用“引导式的评价”,对他说: “孩子,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得很好!”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想法或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时,我会用“激情赞美式评价”说:“孩子,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造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对当孩子的回答错误时,我会用“温情鼓励式评价”说:“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有差异,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有些胆小的孩子回答正确后,我会用“期待式评价”说:“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 等等,这些评价语言真切感人、爱意浓浓,学生深受鼓。这样几次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

3、参与评价的主体要“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重视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很少发动同学、老师、家长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评价。多主体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不再只是练习连串的解题技巧、策略,而是在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互动中,建构理论及意义。多主体评价让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积极参与,学习富有生气和乐趣,乐于智慧的挑战

   灵动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融入生活,亲身体验;需要教师真情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焕发出无限的学习潜能和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