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10月9日,央小语文青年教师研修团队开展了“双减”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效分享会。会议上,老师们积极发言,既有对“双减”政策的解读,也有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反思;既有对教育教学文章的深入钻研,也有立足于实际的问题生成。这次研讨会,使得老师们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凝聚学科教育活力。
张振玲老师以《“双减”之下——作业何去何从》为题,与各位老师分享了关于作业设计的看法。张老师提到,作业要达到三要求,即课程标准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语文的学科特质,这三点应该作为作业设计的指导性原则。而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如低年段应注重阅读与亲近自然,中年段应注重阅读与亲近艺术,高年段应注重阅读与科学。这样的划分既紧密贴合学科本质,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节律。
邵聚婷老师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怎样使学生由“学过”转变为“学会”的根源性问题。她以自己四年级上册第5课《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的作业设计为例,该课课文较长,课后练习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她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以此为主线,将五粒豆的经历设计为表格,让学生自主寻找并完成,再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病情转好的原因,层层推进,难文简教。
叶光莹老师则强调了改革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双减”背景下,教育应该关注人本,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育人”和“育才”绝非是简单的相等问题,也绝非是完全的不等问题,这其中的学问值得深思。因此,回归人本也意味着回归课堂,回归作业。而有关作业的呈现与反馈,不仅仅需要引起学生的反思,更需要引起老师的反思。取之于学生,又改之于课堂,最后再教之于学生,实现良好的循环。
杨洋老师研读了《我的“双减”作业布置建议》,再次明确两个关键词——“减时”“提质”。杨老师还颇有新意地提及了“沉浸式作业”,如查找式作业、观察式作业、表演式作业、操作式作业等。形式多样,学科性与趣味性融合,知识性与针对性交织。
袁卓然副校长表示作业设计要立足学科视角,活跃实践思维,展示教学成果,建立“思路——课堂——反思”的有效路径。袁校还跟各位教师分享了自己阅读文献的心得,启示颇多:设计作业前要敢于自我质疑,设计作业时要能够明确要求、条理清晰,批改作业时关注反馈与矫正等。
陆文琦校长与张敏老师以问答的方式,激活全体老师的思考:如何合理控制作业难度与作业时间?张敏老师表示要做到去繁就简,层次清晰,抓住重点,避免机械。陆校在张老师初步回答的基础上,结合作业文本分析理论,启发老师们:作为老师,应该了解作业难度与时间估计的偏差,以逐题难度、时间估计作为基础进行统整,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调整难度与时间。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需要老师源源不断地汲取理论营养,投身教学实践,注重全程反思,优化评价机制,凸显学科本质。
“双减”落地不久,相关学习仍有待逐步深入。正如陆校所说,身为教师,需要走在“双减”的前列,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我们孤独地奋战。随着时间的推进,各方教育力量都会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够游刃有余,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